河南义工总会网讯“当年,我在一家副食品商店购买了一盒海参,购买后发现这盒海参没有QS(食品生产许可证)标识,没有出厂日期,无厂名、厂址、电话。”近日,知名民间打假人张晓红接受《法治日报》记者采访,回忆11年前在山西某地的一次购物经历时说,那时市场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,充斥着大量过期食品、“三无”食品、非法添加食品等。
多位民间打假人对此持同样看法。他们认为,当时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面临诸多挑战。经过多年打击整治,特别是“四个最严”要求提出后,我国食药安全整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,过期食品、“三无”食品、进口食品无中文标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,但在时下如火如荼的线上销售中,一些功能性食品添加激素类药物问题突出,且非法添加趋向隐性化、科技化。
受访的民间打假人认为,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存在,归根结底是制假售假者的价值观出了问题,建议各地加大对民间打假人的支持力度,落实举报奖励制度;司法机关进一步细化司法解释、统一裁判尺度,依法鼓励消费者针对有毒有害食品药品提起索赔诉讼。